江苏省高职诊改专委会公布我校教学诊改复核结论和典型案例

发稿时间:2022-09-21浏览次数:413

 9月20日,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专家委员会印发《关于公布江苏省第三批高职院校诊改复核结论的通知》(苏高诊改〔2022〕3号文),正式公布我校教学诊改的省级复核结论为“有效”。同时,省高职诊改专委会编印发布了《江苏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案例汇编》,我校《构建1234诊改运行长效机制,赋能双高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诊改典型案例通过了遴选评审被收录。

  自2016年起,我校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及全国诊改委、省教育厅及省诊改委关于教学诊改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实施了“1+6”诊改方案,全面部署落实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并于2018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第二批高职诊改试点院校”。在诊改试点过程中,我校聚焦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横层面核心要素的目标与标准、监测与预警、诊断与改进的体系建设和机制运行,开展了常态化自我诊改。在学校层面,构建了以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为主体,以培训质量管理体系、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建设体系为补充,既按各自要求独立运行、互联互通、相辅相成,又合成为一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总体架构;立足办学定位与使命愿景,建立“十三五”“1783”和“十四五”“1189”规划体系,形成了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年度监测预警、中期检查评估与修编、终期执行总结的自诊机制;注重目标链建设,建立年度党政工作要点与目标任务书管理机制,坚持年初细化执行、季度监测预警、年末绩效考核,强化目标管理、过程监控和考核性诊断,促进高质量发展。在质量体系文件建设过程中,贯彻实施了国际公约(标准)/国家法律法规(标准)、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机关的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标准),并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和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纵五横系统全面梳理了校内各项标准与规章制度,以“双标准控制”建设了具有良好符合性、适宜性、充分性的内部质保标准链与制度链。在专业层面,依据专业规划、专业建设标准、专业建设方案、专业教学标准实施专业建设考核性诊改和阶段性诊改,并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特色发展。在课程层面,依据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方案、课程标准等实施课程建设考核性诊改、阶段性诊改和实时性课程教学诊改,不断深化“三教”改革。在教师层面,依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发展标准和有关专项实施方案,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性诊改和年度阶段性诊改,并以岗位聘期为周期开展教师个人发展诊改,促进整体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学生层面,依据育人规划、学生发展标准和有关专项实施方案,以技术技能培养和学生成长为主线,实施育人体系建设考核性诊改和阶段性诊改,并实施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阶段性诊改,检查个人目标达成度,促进育人体系持续改进完善和学生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方面,聚焦诊改要素建设了由校本数据中心、大数据管理平台、智能数据采集填报平台和诊改过程管理平台组成的“一中心三平台”,通过构建175张核心数据表实时采集涉及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及日常管理等核心业务的源头数据,使数据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并实现了过程性监测预警和决策智能化、科学化,可常态化支撑诊改实施。2020年,我校贯彻诊改要求的质量体系通过了国家海事局的中间审核和挪威船级社的换证审核及年度监督审核。2021年,以优秀等级通过了国家海事局航海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特色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诊改案例被评为全国教学诊改优秀典型案例。2022年6月下旬,受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委托,江苏省高职诊改专委会选聘8名专家,组成省诊改复核专家组对我校开展了网上复核和现场复核。9月初,我校制定落实并上报了诊改复核专家组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方案。近期,省高职诊改专委会研究确认了我校的复核结论,经网上公示和省教育厅职教处同意后正式行文公布。在复核内容中,我校的两链打造与实施、螺旋建立与运行(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横层面)、引擎驱动与成效、平台建设与应用(顶层设计、建设推进、运行状态与应用)共四大类十个项目的复核结论均为有效。

  通过诊改试点和高水平建设,学校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作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高水平建设、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转变质量治理方式、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特色化建设的“航院模式”,取得的显著成绩成效和特色经验得到了广泛肯定,并在省内外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新时代新起点,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诊改制度和现代质量文化建设,完善常态化诊改运行机制,持续提升内部治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服务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