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关工委 郭冬梅
为了更好地发挥关工委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我院党委针对高职院校关工委工作的实际,在充分发挥学院离退休老同志作用的同时,千方百计挖掘政府、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加强校外“五老”骨干队伍建设,促进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三菜单制”模式的创建。“三菜单制”就是将关工委关心对象的需求、校内离退休老同志资源和校外“五老”骨干资源分别列出菜单,让供需双方都可选择,有效对应。
一、加强校外“五老”骨干队伍建设,化解高职院校关工委工作实际困难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关工委工作基本采用“双菜单制”模式,学校离退休职工提供的服务菜单与学生需求菜单相对接,根据老同志的人力、能力给青年学生提供关心、帮助。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关工委老同志尽管尽力而为,但远不能满足校园内万名莘莘学子的多种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关工委工作的主要困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需要关爱。田淑兰同志说“职业院校学生呈现‘三多三困三不’的特点”,这一概括非常符合实际,在公办高职院校中表现特别明显。我院每年招收新生3千多名,近70%来自农村;50%来自经济薄弱地区;30%学生是贫困生,其中单亲、重病户、残疾学生占贫困生65%以上。他们中间家庭条件、生长环境差的多,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有困难的多,自信心不强、自律性不够的多。他们在心灵上需要抚慰、在学习上需要鼓励,在生活上需要资助,在行为上需要指导、在创业就业上需要帮助。
(二)老同志队伍力量单薄。我国高职院校都很年轻,一般是由中专校升格而成,大多办学历史不到二十年。我院是江苏省第一所冠以“职业技术学院”名称的院校,1998年成立,由泰州职工大学、泰州卫校合并而成。由于历史的原因,离退休人员中专业人员老龄化,专家学者少,优质资源缺乏。我院目前共有退休人员98人,其中70岁以上46人。70岁以下退休人员中,专业人员35人,仅占离退休总人数的35%。这样一支关心下一代的工作队伍,显然不能满足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三)校园文化沉淀欠深厚。校园文化是经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具有强大的主导、激励、约束等功能。不同学校有不一样的校园文化,历史悠久的名牌高校其历史造就了校园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一点是年轻的高职院校望尘莫及的。高职院校需主动走近社会,加强与机关、行业、企业的联系,根据自身发展的热点和需要,对其文化进行选择、认可和吸收,反过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校园精神,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以上三点充分说明,高职院校关工委建立一支校外“五老”骨干队伍,对于解决目前关工委工作上的难点,满足学生需要,充实学校关工委工作队伍,提高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拓宽校外“五老”骨干队伍建设渠道,增强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合力
多年来,我院关工委积极外联,努力拓宽校外“五老”骨干队伍建设渠道,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做法,增强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合力。
一是充实院关工委领导层。在调整学院关工委成员的时候,我院党委都会考虑到将社会有影响的“五老”资源吸收进来。我们邀请到全国道德模范张云泉同志等9名离退休老干部、老教授担任关工委委员,关工委领导班子整合校内外资源、统筹推进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力量得到加强。他们不仅参加关工委重要会议,为学院关工委工作的开展出谋划策,而且积极参加关工委的活动。如张云泉同志不仅主动结对培养我院多名优秀学生,还坚持每年为新生入学教育和学生党员培训作报告,激励青年学子奋发向上。我院关工委委员、原市委宣传部代部长、院党委书记施亚康针对培养对象普遍存在着没有考上理想大学而纠结甚至自卑的心理,通过集中开会,个别谈心,帮助他们化解心结,平衡心态,鼓励他们奋力前进。
二是建立多个校外顾问委员会。建立校地校企合作委员会校外“五老”顾问组,市人大原副主任谢树敏、政协原副主席陈骏骠等一批老同志积极帮助联系企业,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就创业领导小组成立顾问组,原泰州市人社局盛钢副局长帮助建立泰州市人力资源和人才市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分市场,实现了与市人力资源市场的24小时联网,学生在教学楼和图书馆的自主机上随时都可以查询到所需的就业政策和企业用工信息。惠普公司王建宁书记、梅兰集团董事长周虎宏等一批企业上年纪的老总们定期有效反馈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为学院推进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建言献策,帮助学校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创业提供指导等。
三是引进“名师”,丰富校园文化。在学院原党委书记刘富文同志的邀请下,我院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百姓大学堂”,每月1期,集聚了数百名知名学者、文化名流来校讲学;学院还组织“百师讲台”,每年100位专家、学者、技术能手来校为师生举办教学改革、心理健康等各类讲座。“双百讲坛”已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几年,知名高职教育专家杨应崧每年来校帮助老师们了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态势和前沿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医学老专家杨炳辉教授每年来我院为师生做健康讲座;我院关工委委员、新华日报资深记者、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王向东近三年为我院全体师生开设《论语》系列讲座,并为年轻教师开设公文写作课,提高了青年教师、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原县级泰州市副市长陆镇余老先生致力于泰州地方文化的推介,几十年坚持为我院学生开设泰州市地方文化选修课,给众多学子留下了深刻的感悟。
四是成立校友会,促进结对培优工作的开展。南京大学校友会泰州分会、河海大学校友会泰州分会先后在我院成立。在学院原党委书记施亚康的牵线之下,南京大学校友会近四年捐资40 万助学,38名市级机关优秀干部、企业老总结对培养我院78名优秀贫困学生。河海大学校友会在交通局退休老局长王同余的组织下,一支20人的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干部也加入我院培优队伍,已结对培养我院学生20名。几年来,校友会的领导、专家们把自己的理想信念、专业知识、人生方略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加快了结对学生的成长。现在,他们中的不少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已经离开校园的学生,实现了高质态就业;有些学生已经转入了本科院校继续深造;有些学生正蓄势待飞,为了理想而奋发学习。
五是共同搭建平台,关注学生成长。学院原党委书记刘富文和泰州交巡警支队原支队长丁红军共同策划打造“一滴水”品牌,交巡警支队全体干警每人每天节省1元钱,每周资助我院1名困难学生2000元,我院受助学生组成志愿队定时定点坚持不懈做好交通协管,该项目已成为泰州地方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与市妇联联合开展“巾帼牵手SYB导师行动”、“圆你梦想,助你成才”等活动,组织巾帼示范岗负责人、优秀女企业家结对联系我院优秀女大学生,帮助她们积累创业经验,圆创业梦想。定期邀请市老年科协科技工作者、市老年书画协会书画家来我院作科普讲座、文艺创作和书画创作讲座,开展各类联谊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浓郁学校文化氛围。
三、打造“三菜单制”工作模式,提升关心下一代工作水平
校外“五老”骨干队伍的加入,促进了我院关心下一代工作“三菜单制”模式建设,充实了我院关工委工作队伍,丰富了工作内容,推进了工作的创新,提升了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水平。
(一)充实了关工委工作队伍。一是扩大了参加我院关工委工作的人数。目前,我院参与关工委工作的离退休职工在册人数46人,校外“五老”骨干参与我院关工委工作的在册人数达51人,形成了一支近百人的关工委工作队伍。在校外“五老”的影响、带动下,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专业人员也积极投入我院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参与人数达数百人。我院一支由核心层、骨干层、参与层组成的关工委队伍不断壮大。二是提升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人员的综合实力。高职院校老同志爱教育、懂教育、善教育,在协助教育、引导、管理学生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校外“五老”有的德高望重,有的学识渊博,有的社会资源丰富,有的人脉关系广,在传播民族文化、扶贫济困、结对培养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校内、校外两支队伍作用同时发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关心下一代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使用,我院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的能力明显增强,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丰富了关工委工作内容。校外“五老”骨干队伍为我院关工委工作增加了活力和生机,浓郁了学校文化氛围,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帮助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了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还促进了我院离退休职工更好地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
在学院委员单位的主导下,我院离退休职工主要依托理论宣传组、党建辅导组、教学督导组、社团顾问组、心理健康教育组等五个工作平台开展工作。随着校外“五老”骨干队伍的加入,我院离退休职工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内容也不断充实。如:学院就创业顾问组成立后,委员单位学工处搭建了“就创业服务组”工作平台,为我院离退休老同志在开拓就业市场、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方面又开辟了一新的阵地。校外“五老”骨干常有对我院学生的捐资、捐物,我院老同志将这些资金、物品分派给有需求的贫困学生,这又丰富了学院关工委长期以来的特色项目“爱心家园”中“爱心征派苑”的工作内容。南京大学、河海大学校友会泰州分会的几十名成功人士与我院优秀贫困生结对培优,我院关工委同志平时注重了解结对培优的进展情况,提醒学生待人有礼,学会沟通;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节日主动发短信表示祝贺,取得成绩及时汇报;并将结对培优中出现的感人事迹及时宣传。泰州市老年书画家来我院与学生进行联谊活动,我院关工委利用此机会组织“书画、廉洁、修身”书画笔会,老年书画家们对参加书法比赛的26名学生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并纷纷挥毫泼墨,创作书画,这既丰富了关工委活动的内容,又陶冶了学生情操,促进了校园文明建设。
(三)推进了关工委工作的创新。校外‘五老”骨干队伍的加入,又增加了我院关工委工作的创新点。2014年我院关工委打造了五个特色品牌,其中之一“就创业服务工作品牌”就是在校外‘五老”骨干的推动下形成的。
学院就创业服务组主要由6位老同志组成:市人大原副主任常龙福、原副秘书长叶德明、原市人社局副局长盛刚、经信委原副主任蔡解民、姜堰市原人大主任刘家谋、学院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聂阳。他们积极开展工作,助推学院毕业生就创业工作。一是帮助联系企业,开拓就业市场。2013年他们主动邀请20家以上企业来校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岗位近500个。与就业困难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20名学生实现顺利就业。二是挖掘社会资源,促进创业教育。老领导们充分利用人脉关系吸纳社会资金、争取政府政策,为学院就创业工作注入活力。在盛钢、叶德明、常龙福等老同志的努力下,我院争取到市人社、市慈善总会等投入近50万元,建立了慈善创业孵化园,为我院家庭经济困难优秀大学生团队提供创业亭34个。三是加强指导和管理。创业孵化园自2013年3月试运营以来,先后有47个基础销售、科技服务类创业项目成功申请入园,参与创业的学生191名,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7人。聂阳同志具体负责创业孵化园的日常管理,她制定创业园管理制度,规范入园流程,指导创业孵化园园主们自主管理,实施“每日检查、每周公布、每月评比、学期表彰”制度等,保证了创业孵化园的规范有序运行。一年来,我院慈善创业孵化园涌现出一批成功创业典型。9名学生由于创业项目考核优秀被评为院“创业之星”,多名学生获省、市级不同类别的创业大赛奖项。
(四)促进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但高职院校传统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企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迫切要求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作出新的探索和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教学改革中走出校门,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院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我院关工委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的“五老”资源,实施“三菜单制”工作模式开展立德树人的工作,与学院的办学思路完全一致。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跨界的教育运行体系,只有建立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就业等多方共同运行平台,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三菜单制”工作模式是适应高职院校关工委工作特点产生的,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会促进开放办学、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