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吴丽华做客中国教育电视台《职教中国》栏目,共同解密迈向现代化强国的职教密码

发布者:倪慧洋发布时间:2023-03-28浏览次数:13

3月11日,学校校长吴丽华做客CETV4职业教育频道《职教中国》栏目,围绕“迈向现代化强国的职教密码”主题,与嘉宾就近几年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学校、行业、企业如何联系在一起,如何更好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以及专业设置、校企“双主体”育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内容进行了精彩的阐述。

  

  在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引领下,职业教育发生了系统性、格局性变化

  吴丽华:用一句话来概括职业教育这几年所取得的成绩,一是定位准确,二是贡献巨大,三是充满活力,四是大有作为。我们目前打造了世界上体量最大的现代职教体系,就我们高职教育来讲,1400多所高职院校,每年近600万的招生规模,开设了1300多个专业,专业涵盖我们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相信在“两会”之后,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之下,职业教育迎来更加璀璨的未来。

  顺应时代发展,紧密联系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吴丽华:就我们学校来说,我们是一所以航运为特色的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们立足于服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南通及长三角经济为己任,我们打造了“一体两翼”的专业布局。所谓“一体”,就是以水上交通运输链为主体,包括造船、用船、管船,港口航道、物流这条水上产业链的专业为主体,辐射到路上交通和通用航空类专业,可以讲我们培养的人才所对接的就是工程技术类人员,相信会更好服务于长三角整个行业的建设。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互惠共赢,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是将学校、行业、企业联系在一起的关键

  吴丽华:作为学校,能为企业做些什么,解决什么困难,能够帮助他们联合攻关解决一些问题,让企业、行业能真正享受到职业教育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自然企业就会有主动性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办学中来。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和南通城市轨道集团共建了城市轨道产业学院,依托这个产业学院,我们为轨道集团整个1号线、2号线提供了我们的人才支撑,同时,轨道集团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职业资格认定,等级提升由学校来承担。在轨道运营实施的过程当中,在生产一线遇到的问题,校企双方组建团队联合攻关,学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企业感受到我们南通当地的高校,能够为其作产业上的支撑,轨道集团就把将近4200万的真实设备投放到学校。双方共建的校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成功被纳入了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从这种角度上来说,双方互利共赢,我觉得用这种方式把学校、行业、企业联系在一起其实并不难。

  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是职业教育的法定职责,为目标人群提供品牌职业培训项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实现高质量就业

  吴丽华:开展职业培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以职业岗位为目标,职业技能提升为引领,打造培训体系。结合我们航海类的培训特点,打造“五职三层”职业海员“育训一体”培训模式。所谓“五职”,就是在船员生产服务的过程中,从水手机工开始,水手机工、三副三管轮、二副二管轮、大副大管轮,直至船长和轮机长,这是职业资格晋升通道,不仅让参培人员有入门、解决就业的问题,也为农民和退复军人未来的成长树立目标。第二个方面,就是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有两种类型,一种由我们学校直接开展培训。作为一所航运类学校,我校有国家海事局授权的37项面向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法定培训资质,依托这些培训资质,我们在中西部地区举行了校企地联合招生。举个例子,我们和中远海运上海分公司、苏州泛洋这些航运企业在湖南怀化、贵州铜仁面向当地的农民招生,开展海员技能培训,培训考证取得通过之后,到联合招生的航运企业入职,解决了就业问题,船员的收入在职业教育这个工种当中一直是比较高的。除了自己做培训之外,我们对接譬如云南普洱职教中心这些中西部的职业院校,帮助他们取得航海类培训资质,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方院校就可以在当地招收农民和退复军人,开展航海类培训,服务当地的航运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觉得这更有价值。

  

  

  

  

  专业设置紧密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吴丽华:现在有这种现象,部分企业在招工的过程中面临招工难的问题,在少数院校当中遇到部分专业难以实现就业的问题。究竟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呢?我觉得主要是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引起的。在服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长三角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打造了“1+4+7”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专业群,根据产业的需求,定期、动态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这样就增加了我们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匹配度,这样,人就首先对接了。第二步,我们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将课程设置与行业标准相对接,在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提出“双向四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港口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提出“虚实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提出“三层六段,长效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培养模式支撑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相互地更能够适应产业需求。第三,我觉得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们通过文化引领的方式。学校高度重视航海文化建设,在校内建有航海文化馆,同时,选树优秀青年教师参加了极地科考,每年我校都有老师到南北极,在雪龙号、雪龙二号上参加极地科考,我们参与亚丁湾护航。通过我校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撑、教育、引导学生向海图强、立志海洋的精神。我们也聘请大国工匠,譬如金牌船长、轮机长进校园,为学生传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立志于行业企业一线,真正通过思想引领,实现了中华职教社提倡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念和目标。

 

  



  节目播出第一时间,学校师生进行了线上观看。大家纷纷表示,职业教育定位准确、前景广阔、贡献巨大、充满活力、大有作为。通过观看这期访谈节目,对学校优化完善专业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水平、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等方面作出的努力,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对职业教育和学校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林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在新征程上,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们职教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一步,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思想共识,强化责任担当,抢抓发展机遇,争当表率、争做示范,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育训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不竭动力,勇担使命、踔厉奋发,用实际行动争当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第一方阵“排头兵”,为推动学校成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标杆”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陆嘉慧

  职业教育,以学生个性需求为基础,强调就业导向,通过职业教育,要为人的一生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能够主动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我们学校作为高职院校的头部院校,是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典型,特别是我校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典型做法,更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作为思政课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合理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满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青春困惑,并且脚踏实地的进行责任担当。

  智能制造与信息学院教师 郭佳卉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虽类型不同,但同等重要。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民族品牌的屹立和崛起更需要大国工匠。中国职业教育要培养世界级的能工巧匠,一定要将“立德树人”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职业教育的一员,我们不但要用力做,更要用心做。

  交通工程学院教师 王昕灿

  对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成绩,我感到很自豪。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工匠精神”走进课堂,充分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在实训操作的实践中不断磨炼、提升学生的耐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作态度。下阶段,我将继续深入企业,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秉持工学交替、理实相融的职业教育理念,提升自我能力,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的人生出彩。

  数媒3213班 李诚

  在观看了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迈向现代化强国的职教密码》节目后,我感受颇深。作为一名高职学生,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国家、学校和企业对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付出和努力。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一流的教师、良好的环境,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努力掌握专业技能,练好本领。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就要告别母校,步入社会,开始人生新征程,我一定会秉承航院精神,脚踏实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环艺3212班 吴钰

  吴丽华校长的表述使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新时期,新征程,职教发展的路上需要多方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同时作为一名高职学生,更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让职业教育“大有作为”和“大有可为”,练就本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